九陽道善堂 -- 結論
正在加載......
X
 
會員帳號 :
會員密碼 :
忘記密碼  加入會員
分類清單

結論    首頁 > 起源與宗旨 > 郭公騰芳藏應大道師 > 宗教理念與生活
伍、結論
 
        郭騰芳生於高雄三塊厝的農村子弟,自幼家境良好,青年時自日本求學歸國以後,開始對於宗教產生濃厚的興趣,在家人、親信與貴人的支持下,一步步完成其宏道與興建道德院的理念,前後成立了佈教所、道善堂、道德院、太乙真蓮宗、三清修真道學院、真誠靜修會、甲仙三清真道修鍊院、九陽道善堂宏道佈法的組織單位。 終其一生推廣太上道祖與太乙救苦天尊的信仰,特別是太乙救苦天尊(青華大帝),期盼藉由成立太乙真蓮宗法門,讓更多皈的道教信徒了解神職性,使死後的世界能有所歸依。
        郭氏早期精讀儒、釋、道各教派的經典寶卷後,吸收各派經典中的精華與特有的宗教理念,以自己的理解力加上淺顯易懂的語法,在高雄地區進行傳道佈教,期間長達四十多年的時間,藉以吸收信眾對道教的認同與支持,可見郭氏對發揚道教的熱忱與努力。最終雖未能親眼見到太乙真蓮宗法門蓬勃發展,但其子郭國賢所主持的九陽道善堂則成為延續生前遺願的場所,以及承嗣弟子翁太明住持,在她規劃與領導之下,近年來將道德院塑造成進行社會救助的宗教組織,可說是實踐宗教信仰與社會救助的結合,對地方社會產生莫大的貢獻,道德院與九陽道善堂的建立,亦可說是一個宗教家對自我理想的堅持與實踐。
        關於宗教家自我實踐的類似經驗,在清末民初的中國社會,也有一位佛教界的代表人物,即是王一亭(1867-1938),名震,號白龍山人,浙江省吳興縣人,是清末民初的慈善家、實業家、畫家。早年喪父,由外祖母撫養成人,長到十歲,外祖母授以《孝經》,內有插圖多幅,引起他的興趣,故自幼喜愛繪畫。受母親影響,信奉佛教,初皈依上海海潮寺應乾和尚,常與太虛、印光、圓瑛等法師切磋佛典禪理。 在佛教團體中,曾擔任上海「世界佛教居林士」林長、上海「佛教淨業社」社董、「上海佛學書局」董事長等職。1937年「八一三」事變後,日軍侵入淞滬,上海租界內難民聚集。他發起難民救濟會,籌設難民收容所,後來舉家避走香港,病逝於上海,享年七十二歲。著作有《王一亭選集》、《白龍山人畫集》、《二十四孝畫冊》、《王一亭題畫詩選集》等,在慈善事業與善書方面的貢獻良多。
        王一亭與郭騰芳雖身處不同時空背景的兩個人物,各自所屬佛教與道教的立場,但他們都是致力於強調德性、追求心性的修行,為慈善事業付出,以宗教的精神與力量結合信眾,對所身處社會進行關懷與援助。然而他們畢生對宗教事業所投入的心血,不因所處政治環境的侷限而順應自然,反而更進一步的創立新的慈善組織,幫助更多需要援助貧困者。上海與高雄這兩處二十世紀現代化的城市,各自替他們致力實現屬於自我宗教理念的過程中,提供一個良好的管道,藉由比較這兩個宗教家的生平與宗教理念,闡明了近代中國與台灣的知識份子如何在世俗社會中表現對宗教生活的自我實踐。
Copyright ©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禁止複製不當引用 網頁設計 by 網動廣告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