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陽道善堂 -- 道德經 第十九章 蠡測
正在加載......
X
 
會員帳號 :
會員密碼 :
忘記密碼  加入會員
分類清單

道德經 第十九章 蠡測    首頁 > 起源與宗旨 > 郭公騰芳藏應大道師 > 講述紀要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道德經》第十九章
 
 
 
        所謂「聖」是指道德學問,而「智」乃是無所不知的知識,就儒家而言,「聖」與「智」兩者對於治國者是很重要的,因為「聖人治天下」向來就是儒家所抱持的政治理想,而老子卻說「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看法剛好與儒家相反,由此便顯現出儒、道的不同之處。老子認為以「聖」、「智」來治理天下,並不是那麼簡單的事,一不小心可能流於虛假、偏執,對於人民造成更大的傷害,所以不如棄絕。
 
        「絕仁棄義」的「仁」指的是心術不正之仁,而「義」是指不公正的義,若能去除虛假的仁、義,回復到仁、義的本來面貌,人民才能依歸正道而生孝慈,這就是「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的意義。所謂「絕巧棄利,盜賊無有」,「巧」則生奸詐,「利」則引誘盜賊來偷來搶,若能棄絕巧、利,則奸詐無從而生,盜賊無利可圖,社會上自然充滿了祥和之氣。
 
        「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此三者」是指「聖智」、「仁義」、「巧利」。老子認為這三者只是表面的工夫而已,並不是真正樸素的道,因此不足以治天下,不能夠成為天下的文章表率。假若令這三者都能有所歸屬,歸依於「道」,使人的內心能夠真正的覺悟,如此一來,由內在的真誠-也就是「性」,所表現在外的「聖智、仁義、巧利」才是真實的,才不會流於虛偽。因此,只有從「性」出發的行為才是真實的,才能夠為天下人的表率;反之,「聖智、仁義、巧利」若無所屬,則容易被誤用,所以應該予以棄絕。 因此,假聖智棄絕,真聖智出,則人民獲利百倍;假仁義棄絕,真仁義出,則人人孝順仁慈;假巧利棄絕,真巧利出,則小偷盜匪絕跡。這就是老子要「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的真義。
 
        「見素抱樸,少私寡欲」,「樸素」才是道的源頭,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應該遵循的德性,只要人人都能降低欲望,不過度貪求,那麼社會上就不會有各種亂象產生。現代人非常注重享受,然而享受百倍,危險也上升百倍,所謂「樹大蔭大」,若沒有「道德」來加以節制的話,過度地享受很容易造成禍害。因此,「自由」必須以「道德」為基礎,才能夠有所節制;沒有「道德」作基礎的自由,是無法度而危險的。所以,有道德的國家都是「安全第一」,凡事按照規矩來,一切以安全為先;而沒有道德的國家則是「速度第一」,處處求快,為達目的而不擇手段,因此容易造成禍害。「見素抱樸,少私寡欲」這句話,正是老子給現代人最好的勸誡。
 

                                                                                                                 摘錄於    性與命雜誌    第八期    <1998.12>
 
Copyright ©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禁止複製不當引用 網頁設計 by 網動廣告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