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陽道善堂 -- 宗教理念
正在加載......
X
 
會員帳號 :
會員密碼 :
忘記密碼  加入會員
分類清單

宗教理念    首頁 > 起源與宗旨 > 郭公騰芳藏應大道師 > 宗教理念與生活
肆、郭騰芳的宗教理念
 
一、對太乙救苦天尊的崇信
        郭騰芳以老子為祖師,因感念道教神祈-太乙救苦天尊的神職性因而推崇,畢生致力正道和其所創太乙真蓮宗之闡揚,認為這是道教徒必須了解的重要神祇與法門。
        太乙救苦天尊與救苦真人、大惠真人又稱「道教東方三聖」,郭氏非常痛心道教人士不明教理教義,對於道教徒的歸宿一無所知,故極力鼓吹眾信眾信奉太乙救苦天尊。「太乙(一)」,認為:「太者至極之名,一者不二之意,太一者,上天之載,大道根元,而為理之至極者。」皈依三清道祖、玉皇至尊,太乙保命延生天尊乃是其所推崇的目標,特別強調太一即是代表最高的自然道力,乃是形成天地萬物的元氣,有別於北極紫微的太一尊星及太乙天尊的意義。他曾說,人的一切活動都聽從著體內諸神,而其諸神的組織,好比一座金字塔,由上面發出命令,我們用內觀法所面會的神,並不是散在體內的「三萬六千神」,而是金字塔頂點上的神,這個神叫「太一」。太一並不是有意志的存在,它只靠著「道」的原理活動,太一是生命,因此與太一面會便懂得生命,得到太一的相助,即能有向正當的方向,更著手規劃「太乙法門入道須知」。
        他提到人的本性,是自先天之「真」,一名「元始祖炁」,又名「太一」,萬物之生,亦莫不由此來,一本散萬疏是也。天地陰陽二氣,必須受此「元始祖炁」貫注其中,萬物才能獲得生機。人的性命有三個層次,天命就是本性,是人身中的「小太一」,付命構成稟性,由父精母血遺傳而生,自命來自習性,是自己前生與今生,後天造作之業力。修煉三命之際,即是同樣修煉三性,把包在本性外殼之惡業除去,煉到性命真正合一時,一心不亂,身中「小太一」與先天「大太一」相合,正如《周易》所謂:「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歸根而復命,學道合真。別世後靈魂蒙受太乙救苦天尊接引,到東方淨土修行,修成神仙永脫輪迴。
 
二、玉女組與出家法師的培養
        在道教人才的培養方面,自建廟開始,郭氏一直在廟宇裡擔任主持傳道授課、闡揚正統道教義理之任務。民國五十五年(1966)道德院完成主體建築結構後,聽經講課者更加踴躍,信徒大增。同年成立「道德院管理委員會」,在管理委員會組織章程條例的規範下,正式受聘擔任道德院第一任住持(即管理人),後人更尊其為開山宗長。然郭氏為促使道德院能落實教化人才的培養,積極組織一個名為「玉女組」的習經誦經、修道的女子團體。當時主要由當地十五、十六歲的年輕女學生(約國、高中的年紀)所組成,大都來自道德院附近的學校或居住在附近者,成立的時間約在民國五○~六○年代左右,目的是希望藉由開班授課的方式,透過潛移默化的修道,讓這些女子爾後能出家習道,最終成為道德院的出家法師。
        最初成立的玉女組約有十一至十三人參與,但後來這些女子逐漸長大後,有些也嫁作人婦,故產生成員不足的情況,後續有再招收幾名女子加入。(註1) 玉女組也可以說是現今道德院出家法師的前身。直至民國八十七年(1998)郭氏去世之前,曾經教導出家法師七人,依時間先後順序分別是:蔡鳳春(法名:太籙;後因還俗而離開)、陳來座:(法名:太悟)、翁素珠(法名:太明)、劉桂華(法名:太音;後因還俗而離開)、王銀寶(法名:太文)、林金鸞(法名:太任)、梁美珠(法名:太嫻)。當中陳來座與蔡鳳春、劉桂華亦是早期玉女組的成員,郭騰芳的承嗣弟子是翁素珠與王銀寶,她們在玉女組後期才加入。關於出家法師的相關資料,參見下表1-2:
 
 
        蔡太籙、陳太悟、翁太明皆於民國六十三年(1974)出家,民國六十五年(1976)受傳度儀式; 王太文於民國七十一年(1982)出家;劉太音約於民國七十年(1981)左右出家;林太任於民國七十九年(1980)出家;梁太嫻於民國八十一年(1992)出家,當時是由郭騰芳負責主持出家儀式。這五人也就是道德院第一代出家法師。郭玟秀(法名:郭乙乘)在民國九十年(2001)出家,由第二任住持翁太明負責舉行出家儀式,她是目前翁住持在道德院裡唯一的出家弟子,也是第二代出家法師。
        有關入道的受籙儀式方面,《隋書‧經籍志》記載:籙的意義是指秘籍,像是黃籙、玉籙、經籙、符籙等;或指記錄在諸天曹、官屬、佐吏的名冊。道教徒有入道的受籙儀式。受籙儀式的過程為為:「受者必先潔淨,然後金環一,並諸贄幣,以見於師。師受其贄,以籙受之,仍剖金環,各持其半,云以為曰。弟子得籙,緘而配之。」 受戒、佩籙,旨在使修道者盟誓遵守戒規、建立決心修道的契約,同時也是道教徒由凡入聖的必要途徑。
        玉女組的培訓告一段落後,郭騰芳於民國六十三年(1974)開始培養出家法師,採取部分全真道的出家方式, 由其負責道經與義理、哲理的教授與解說。由於郭氏曾深入研究《正統道藏》與道學專書裡各式各樣的簡易科儀,如:「拜斗」、「宿啟」、「神誕祝壽」、「朝真禮斗」、「祈福」等傳統道教醮事科儀,與一般民間小法術如:「收驚」、「祭改」等,將自身研究多年所習得的醮事傳授給弟子。
        在《正統道藏》中,有關科儀式的內容大多收藏在下列各部類:1.洞玄部、戒律類:收錄許多戒經、科儀戒律。2.洞玄部、威儀類:收錄各種道儀、宿啟儀;在早、午、晚不同時間的早朝、午朝、晚朝科儀,或稱朝科、朝儀;又有不同經籙的金籙、玉籙、黃籙齋儀、以及齋儀,或稱設醮科等。 3.洞神部、戒律類:有戒經、科戒文等。4.洞神部、威儀類:齋儀、醮儀、壇儀、法懺、懺儀、謝儀等。 5.正乙部:存錄修道儀、傳度儀、經戒儀、傳授經戒法籙略說等。
        由於郭氏並非神職人員,過去也未曾拜師學法,缺乏在科儀法事的操演與教導能力。為了補足這項缺憾,精心挑選高雄地區著名的道士團家族,做為傳授科儀法術的指導老師。出家法師在法事科儀的培養,以正一道的科儀做為法事的基礎,一開始由苓雅區孫番賓道長負責教授。直到民國七○年代左右,逐漸淡出參與道德院的廟務工作後, 改由高雄左營區的高却道士接手科儀法事的教授。 在這兩位神職人員身上所習得的法事包括:發表、請神、獻敬、分燈、宿啟、豎旗、普渡、拜斗、為往生者誦經、進行超渡等等傳統道教醮事與齋事。另外,出家法師在為廟宇內部、交陪境廟宇所做的醮事則是替神明祝壽、朝真禮斗、祈福等醮事為主;為往生者主要是進行誦經與超度等齋事。
        陸修靜在《洞玄靈寶五感文》中提出齋法的兩大分類:一種屬於無為的洞真上清之齋;另一種屬於有為的洞玄靈寶之齋,包括金籙齋、黃籙齋、明真齋、三元齋、八節齋、自然齋、洞神三皇之齋、太一之齋、指教之齋等九種。 《隋書‧經籍志》說:「潔齋之法,有黃籙、玉籙、金籙、塗炭等齋。」 《大唐六典》也記錄七種齋及其功能如下:「其一曰金籙大齋,調和陰陽,消災伏害,為帝王國王延祚降福。其二曰黃籙齋,並為一切拔度先祖。其三曰明真齋,學者自齋,齋先緣。其四曰三元齋,正月十五日天官,為上元;七月十五日地官,為中元;十月十五日水官,為下元。皆法身自懺罪焉。其五曰八節齋,修求仙之法。其六曰塗炭齋,通濟一切急難。其七曰自然齋,普為一切祈福。」
        上述這幾類的齋事類別裡,出家法師為個人或為團體所進行的齋事中,主要是以黃籙齋、三元齋、自然齋較為常見,齋事與醮事所從事的比例,平日則是以齋事較多,遇到例年的祭典活動則以醮事為居多。郭氏期望她們日後能實踐道德院對社會的貢獻,更期盼能秉持修持之心,以宗教力量教化、勸善世人的精神永傳不斷。
 
三、宗教理念的傳授
        在培養、教導玉女組與出家法師的授課經程,郭氏對道教傳統五大派(即:積善派、經典派、丹鼎派、符籙派、占驗派)之學理亦有獨到的見解。 常對弟子門生開示「三清」、「太一」、「性命雙修」真義,勸勉弟子奉行「仁、義、禮、智、信」五常,教導弟子修道要能方圓應世。外圓而能應物,內方而有主宰,事來心應,事去心止,鼓勵弟子當修天爵以代替人爵。天爵是道德仁義,人爵是功名利祿,精進道德仁義以替代功名利祿之追求。常以《道德經》第六十七章所記載:「道有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將它視為為待人處世之道,以此勉勵。
        他多年講述譯解《道德經》、《清靜經》、《玉皇心印妙經》、《南華真經》、《太上感應篇》、《易經》、《定觀經》、《黃帝陰符經》、《金剛經》、《六祖壇經》、《列子沖虛經》、《三官經》、《北斗經》、《七真祖師傳》、《樂育堂語》、《太上十三經》、《黃庭經》等各種道教相關經典,整理部分經典做為授課教材,以通俗的字義與道理傳達給信徒門生。更曾言:「講道,乃是我的天命,若有人喜歡聽道理,我願用我生命的每一分鐘替他講道理。」此種為傳道佈教「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令人為之動容。
        縱觀郭氏一生對道教的犧牲和奉獻,始終如一。晚年即使身患疾病臥床,信徒門生等相繼探視之時,仍不忘諄諄講述道教正理,將自身的病痛視為磨煉成仙之過程,不因身體的疼痛而對太上道祖之信念有絲毫的減少(註2)。 民國八十七年(1998)年初,身體狀況每況愈下,預知將不久於人世,對門生出示其手上不輕易示人特殊痣,即在手上由三粒痣排成「三清」及七粒痣所排成之「七星」,由門生以實際尺寸恭繪保存。告知門生,此係修道者顯現證據之一,即所謂「體證」,勉勵門生弟子,除了信奉三清道祖、太乙救苦天尊外,務必勤修「五常」(即仁、義、禮、智、信),將來亦可能以某種方式「體證」。誠如《抱朴子‧黃白篇》提到的:「我命在我,不在天。」此乃郭氏所提出修道有體證之理論。(註3)
        郭騰芳終其一生的心血投入於傳教佈道,熟讀儒、釋、道等各派的經典,兼容各派經典學說,將所研讀各派的經典融會貫通並取其精華之處,認為各派別的經典中,舉凡有利於心靈的修持與自我的提升之理論,皆列為精神理念,並不特別推崇哪一派別。受禪宗、全真道、《易經》、《三官經》、《太乙救苦護身妙經》影響頗深,更自編成傳教佈道的工具書。生平多篇編著有:《道教信修簡要》、《道教信修簡述》和《真蓮寶詰》等,與多篇文章發表如:〈拜神與信教之真義〉、〈道教之正信-中國人應有之信仰觀〉、〈淺談三寶與性命〉、〈簡說內丹與太乙〉、〈太乙法門的入門須知〉、〈《道德經》蠡測(一)〉等等,刊載在中國性命雙修協會出版之《性與命》期刊。
        最終於民國八十七年(1998)五月三十一日清晨因病去逝,享年七十六歲,下葬於高雄市燕巢區,結束其為弘揚道法四十三年的時間。爾後在道德院後殿一樓左側也為其打造一座祖師殿,為之塑立一座銅像,以表示肯定對道德院的貢獻。
 
  
註:
1. 當年照顧這群玉女班的蔡秋菊師姐,生於昭和十一年(1936),國民學校畢業,現年約七十五歲,民國四十九年(1960)加入信徒組織,民國六十四年(1975)曾受籙於郭騰芳,以及曾皈依太乙真蓮宗法門。原是台南縣人,後居高雄市三民區,有婚姻,近年已於南投皈依佛門,法名心觀師。她敘述著當時成立玉女組的辛苦,必須積極的去邀約住在當地的女學生,晚間上課時還要提供點心與茶水,最早的一批玉女組有蔡鳳春、陳來座、吳秀美、湯美珠、黃水花、顏慧韶、蘇美雲與蘇麗貞、蘇麗妙堂姐妹、劉燕玲、黃明月、謝寶鸞等人。後來有些嫁人,之後新進的成員則有翁素珠與王銀寶。玉女組上課的時間則是利用中學生放學之後的時間,大約是晚間七、八點。民國五○年代的台灣社會,社會治安不算良好,道德院又地處偏僻,晚間附近常常出沒不良份子。晚間修道課程結束後,蔡師姐常肩負起玉女組的安全,這是她當時在道德院的工作。另外,道德院也曾短暫的出現「少年組」,是信奉道德院太上道祖與太乙救苦天尊的在家修男眾,大多已結婚,對廟務工作相當熱心,平時不居住道德院裡。主要的功能是協助廟宇神誕日的大型活動,如:敲鑼打鼓、迎熱鬧,扛神轎等工作。成立時間短暫,大約只有數個月的時間,主因為玉女組與少年組同在一個屋簷下,為避免不必要的麻煩,後來少年組就此結束。(時間:2011.07.04。)
2.   據郭國賢表示:家父終生的志業就是弘揚道法,即使在民國七十五年(1986)卸下住持職務,仍熱衷於傳道佈教,晚年在身體不適的情況,仍堅持每周要至道德院進行講課,數十年如一日、風雨無阻,弘道講課直到生命結束,這也是其對傳道的堅持,更將傳道視為自身的天命。
3.  據郭國賢表示:家父出生的生辰八字,經推算與玄天上帝相同,身上也有七粒痣所排成之「七星」體證。據說玄天上帝的源由與北斗七星有關。本為道教中鎮守北方之大神,地位極為崇高,起源北方星宿之崇拜,宋代之後逐漸由自然人轉變為人格神。此轉變由南宋道士張明道所編《玄天上帝啟聖錄》中,可看出將玄天上帝當成淨樂國的太子轉世,誕生於三月初三。(參見蕭登福,〈玄天上帝神格及信仰探源〉,《宗教哲學》,第6卷4期,2000,頁111。) 此外,郭氏認為與玄天上帝的緣份深厚,故後來在建廟時,將玄天上帝列為陪祀神。(時間:2011.12.22。)
 
Copyright ©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禁止複製不當引用 網頁設計 by 網動廣告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