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載......
X
 
會員帳號 :
會員密碼 :
忘記密碼  加入會員
分類清單

全真教 首頁 > 道教文化 > 道教宗派 > 全真教

北宗
        道教內丹學的重要流派。創於南宋時期原北方金人統治地區長安一帶,該派尊東華少陽、鐘離正陽、呂岩純陽、劉海蟾、王喆為"五祖",實際創始人為王喆。王喆 (1112-1170),號重陽子。本為咸陽名門,善屬文且習武。48歲時出遊,在甘河鎮遇仙人得內修真訣,遂"盡斷諸緣,同塵萬有",潛修於終南山下,並開始收徒傳道,以"忍恥含垢,苦己利人"為傳道宗旨。金大定七年 (1167) 遠遊山東,在膠東半島度化七位弟子,即馬鈺丹陽、譚處端長真、劉處玄長生、丘處機長春、王處一玉陽、郝大通廣寧、孫不二清淨,號為七真,其中丘處機所創的龍門派影響最大。"七真"再傳有趙玄悟、尹志平、李志常、于善慶、宋德方、綦志遠、李志方、趙道寬,以至於元代的陳致虛,明清時期的伍守陽、柳華陽,乃至劉一明、閔小艮等也屬該派支流。
        該派追求"全真"而仙,其修煉以清淨為主,即以"識心見性"為首要,以丹法以"先性後命"為特徵。關於清淨煉性,北宗各家皆以此為上乘丹法,不二法門。王重陽說:"諸公如要真修行,飢來吃飯,睡來合眼,莫打坐,莫學道,只要塵冗事屏除,只要心中清淨兩個字,其餘都不是修行。" 北宗之所以重視煉性煉己,一來由於該派本身即是道釋儒合流的產物,受佛教"明心見性"的影響至深。二來由於該派在性命關係問題上有獨到的見解。如在丘處機看來,形體有生有滅,神性卻無生無滅,因而修煉在根本意義上來說,乃是全其真性,真性圓明,本命方能彻達。但是,重性功並非不講命功,該派也講求神與氣的結合,關於煉氣,王重陽對精神有著不同於前人的理解。他認精為性,認血為命,"精血者,是肉身之根本;真氣者,是性命之根本。故曰有血者能生真氣也,真氣壯實者自然長久,聚精血成形也。" 既然精血不離,性命相關,因而煉性不能不煉真氣。
        南北二宗之分本不在於哪一派單修性或命,實際上,兩派都兼修性命,只是在先後、主次以及下手功夫上有所區別而已。南宗"言命者多,言性處少",北宗則"三分命功,七分性學";南宗主張以實腹煉命下手,北宗則主張虛心煉性下手。南北二宗在運用修煉手段促進神氣凝結而成仙胎這一關鍵問題上是一致的,北宗與南宗在元代經陳致虛的大力會通實現了合流,從此成為全真教內部的兩宗。這種合流所以能實現,除政治上的考慮及宗教事業發展的需要外,還在於南北兩宗的丹道思想皆承繼鐘呂的丹道思想。另外北宗龍門派的清修丹法與南宗白玉蟾清修支派在吸收佛教內容促進修煉仙胎等問題上,有許多共同點。北宗也有習陰陽丹法的支派,如劉處玄、馬鈺等,即陰陽雙修派。但北宗以丘處機的龍門派最盛,傳清淨孤修丹法,為北宗丹法正宗。
        北宗的主要著作有:王喆的《重陽全真集》、《重陽立教十五論》、《重陽真人金關玉鎖訣》、《重陽授丹陽二十四訣》;馬鈺的《神光燦》、《丹陽真人語錄》、《洞玄金玉集》;丘處機的《大丹直指》、《攝生消息論》、《青天歌注》、《長春真人語錄》;孫不二《孫不二元君語錄》;陳致虛《金丹大成集》、《上陽子金丹大要圖》、《悟真篇三注》等。
全真教
        又稱全真道,或全真派。為金代北方興起的三個新道派之一。創始人王喆,金正隆四年(1159),聲言在甘河鎮遇仙,得受金丹口訣。從此棄儒為道,開始創教。於終南山南時村掘地為穴,名"活死人墓",在其中修道兩年多。大定三年(1159),毀掉活死人墓,去劉蔣村結廬居住,邊修行邊傳教。大定七年 (1167),燒毀庵堂,前往山東傳教,先後收徒馬鈺、譚處端、劉處玄、丘處機、王處一、郝大通、孫不二等七人(後人稱"北七真");又先後在文登、寧海、福山、登州(今蓬萊)、萊州(今掖縣),建立三教七寶會、三教金蓮會、三教三光會、三教玉華會、三教平等會。至此,全真教正式建成。因王喆在寧海(今牟平)自題所居庵為全真堂,故世以全真名其教。大定九年(1169),王喆率四徒西返終南,於途中患病,次年逝世。
        全真教是後期道教中最大的派別之一,較之舊道較有顯著特點:(一)三教合一思想比較突出。如王喆在山東所創之五會皆以"三教"二字冠首;規定以三教之經書《道德經》、《般若心經》、《孝經》為全真道士必修的經典。他和七弟子的詩文中,三教合一言論更是俯拾即是。如"儒門釋戶道相通,三教從來一祖風","天下無二道,聖人不兩心","教雖分三,道則唯一"等等。(二)教義中,出世思想十分濃厚。在王喆和七弟子詩文中,極力貶斥人生之價值,宣揚人生是"苦海",家庭是"牢獄"、"火宅",夫妻恩愛為"金枷玉鎖",勸人捐妻捨子,看破功名富貴,學道煉丹,以離苦海。(三)在成仙信仰和修煉理論上,一反舊道派肉身不死、即身成仙的追求,只追求"陽神"、"真性"不死。認為人之肉體是要死的,只有人的精神才能不死。因此在內丹修煉理論上,與道教南宗相反,主張先性後命,以性兼命。以澄心潛欲為真功,以明心見性為首務。(四)在修煉方法上,主內丹修煉,不尚符籙,形成獨具特色的內丹理論。在教制教規上,規定道士必須出家住宮觀,不許蓄妻室。為了約束道士言行,制定各項清規戒律,督促道眾嚴格遵守。這些皆與正一道有很大區別。
        全真教在金代的發展很有限,至蒙元前期,以成吉思汗之召見、寵遇丘處機為契機,在丘處機及其弟子們的推動下,全真教發展至鼎盛。當時全真道宮觀遍布北方各省區,此鼎盛局面,自丘處機起,歷經尹志平、李志常兩任掌教,大約三十年。至元憲宗五年(1255),佛道《化胡經》之爭起,元室袒佛,全真教敗北。此後元室下令焚毀除《道德經》之外的一切道經,全真教遭受沉重打擊,鼎盛局面因之結束。故在張志敬、王志坦、祁志誠、張志仙幾任掌教中,處境都較困難。又經過約三十年,元成宗即位,馳焚經之禁,全真教獲得正常發展。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平定江南,全國統一。此後,原同源異流而分傳於金與南宋的全真道和道教南宗,逐漸認同、融合,至元代中後期,二宗合併的條件漸趨成熟。在南宗道士陳致虛等人的推動下,二宗經過對祖師宗祀的調整,南宗最後併入全真道。合併後的全真道遂成為更大的道派,而與正一道分統天下道教。明代皇室對佛、道採取抑制、約束政策,對道教正一派有所崇奉,對全真教支持較少,全真道自此進入衰落時期。金元時期形成的統一領導核心(以北京白雲觀為基地)頓然解體。在此情勢下,統一的全真道漸次分解成諸多小支派。主要的有"七真派",即宗祖馬鈺的遇仙派,宗祖譚處端的南無派,宗祖劉處玄的隨山派,宗祖丘處機的龍門派,宗祖王處一的崳山派,宗祖郝大通的華山派,宗祖孫不二的清靜派等。另外,又有一些全真道士分別組成"五祖派",即宗祖王玄甫的少陽派、宗祖鐘離權的正陽派、宗祖呂洞賓的純陽派,宗祖劉海蟾的劉祖派,宗祖王喆的重陽派等。如此眾多的全真支派的出現,並不表示全真教的興旺發達,恰好反映它的衰落。它們的形成時間,最早在明代中後期,多數在明後。在明清道教衰落時期,只有龍門派因王常月的闡揚,曾經在清初一度"中興",其餘各派,大多衰落不振。
        
                                                                                                                                摘自 《中華道教大辭典》


Copyright ©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禁止複製不當引用 網頁設計 by 網動廣告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