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載......
X
 
會員帳號 :
會員密碼 :
忘記密碼  加入會員
分類清單

茅山宗 首頁 > 道教文化 > 道教宗派 > 茅山宗

上清派
        尊奉上清經系的道派。上清派創始人是東晉天師道士楊羲、許謐、許翽。晉哀帝興寧二年(364),楊羲扶乩降筆,稱紫虛元君上真司命南岳魏夫人降授《上清真經》31卷,命楊羲用隶書寫出,以傳護軍長史句容許謐及其子許翽,二許又傳寫上清經,並修行上清經法得道。東晉末,王靈期至許黃民(許翽之子)處求上清經後,又增刪潤色,造作上清經法至五十餘篇。江東道士慕上清經法豐博,爭相傳抄,故在江東地區形成傳授修習上清經法的上清派。上清派以晉代女道士魏華存(南越魏夫人)為第一代宗師,楊羲為第二代宗師。楊羲以下依經法傳授次序,第三代至第九代上清派宗師是許謐、許翽、馬朗、馬罕、陸修靜、孫游岳、陶弘景。陶弘景齊梁時居茅山傳上清經法,開創了茅山宗,上清派遂為茅山宗所承襲。上清派以元始天王和太上大道君為最高神靈。上清派最具特點的修煉方法是存思。認為通過存思,天地之神可以進入人體,人體之神與天地之神炁混融,即可長生不死,飛登上清。上清派的存思、服氣、咽津、念咒、佩符等修持方法,對道教齋醮儀式影響甚大。陸修靜《三洞經書目錄》著錄上清經186卷,有127卷流播於世,其代表性經典是《上清大洞真經》和《黃庭經》。上清派宗師出身江東士族,其造作和傳播的上清經,使道教理論更趨成熟。上清派是東晉南朝江東地區最有影響的道派。
茅山宗
        以茅山為祖庭形成的道派。它宗承上清派,是上清派以茅山為發展中心的別稱。茅山宗的開創者是上清派第九代宗師陶弘景。南齊永明十年(492),陶弘景歸隱茅山,自號"華陽隱居"。他承繼楊羲、許謐、許翽所傳上清經,悉心搜求散失的楊、許手書上清經訣真跡,編纂《真誥》、《登真隱訣》、《真靈位業圖》等二百餘卷道經,弘揚上清經法。經數十年苦心經營,上清派的教理和組織逐漸完備,茅山已成為上清派的活動中心,故此後上清派即被稱為"茅山宗"。陶弘景以後,茅山宗人才輩出,影響日益擴大,至唐宋時期,走向興盛。唐代最顯要的道士多來自茅山,王遠知,潘師正、司馬承禎、李含光等茅山高道極得唐宗室的尊崇,他們不時被禮請入京,講道建醮,出入禁中,備受禮遇。時有茅山為天下道學所宗之譽。宋代茅山歷代宗師多得皇室所賜"先生"稱號,至劉混康任嗣法宗師時臻於極盛。劉混康曾治癒皇后孟氏心疾,哲宗於紹聖四年(1097)敕命將其所居茅山潛神庵擴建為元符觀。宋徽宗即位,又敕命擴建為元符萬寧宮,並賜劉混康九老仙都君玉印、玉劍,又親書《度人經》、《清淨經》、《六甲神符》賜之。時茅山已形成三宮五觀,三茅崇奉之嚴,未有盛於斯時也。
        茅山宗從齊梁至北宋,鼎盛數百年,成為道教主流。南宋以後,漸趨衰微,但仍傳承不絕,時有高道明於世。元代,名道士杜道堅入覲元世祖,奉璽書提點道教,住持杭州宗陽宮。其後茅山道士張雨,以能詩善畫,享譽於元後期。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茅山上清宗壇歸屬於張天師正一道。茅山宗共有嗣法宗師四十五代,第一代魏華存稱太師,第二代楊羲稱玄師,第三代許謐稱真師,第四代許翽至四十五代劉大彬皆稱宗師。茅山宗傳承以楊、許上清經為憑、劉混康得御賜印、劍後,傳承信物增加了印劍。茅山宗奉元始天尊為最高神,編撰人神並列的上清神譜《真靈位業圖》。茅山宗的修煉理論在陶弘景時已基本形成,後經王遠知、潘師正、司馬承禎、李含光等的弘揚而趨成熟。茅山宗傳承、修習上清經,也兼習靈寶經、三皇經及天師道經戒法籙。修持方法以思神、誦經為主,也倡行眾術合修,結合導引、服食、藥餌、外丹和氣功養生諸術,以得長生之道。
        茅山宗著述宏富,為前期諸道派之冠。清笪蟾光《茅山志》著錄《上清大洞寶經篇目》一百部,《上清二十四高真玉籙》一部,《上清大洞寶籙篇目》三十五部,及眾真所著經論篇目六十二部。茅山宗是中國道教的重要道派。它不僅在隋唐時期成為道教主流,而且有系統的道教理論和組織制度,對修煉方術和齋醮儀規也有較大貢獻。茅山宗與龍虎、閭皂鼎立為符籙三宗,合併入正一道後,又以小宗單獨承傳,直到近現代。        
                                                                                                                                摘自 《中華道教大辭典》


Copyright ©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禁止複製不當引用 網頁設計 by 網動廣告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