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載......
X
 
會員帳號 :
會員密碼 :
忘記密碼  加入會員
分類清單

端午節 (農曆五月五日) 首頁 > 綜合論述 > 道教節慶與二十四節氣 > 節日 > 端午節 (農曆五月五日)

        端午節為中華民族的三大節日之一,又稱五月節、端陽節。端為開端、初的意思,古人稱初一為端一、初五為端五;五月初五為兩個五重疊,所以又稱為重五;而農曆以天干計月,正月為寅月,二月為卯月,五月則為午月,又以初五為午日,端午節早已成為中華民族重要的民俗活動了,所以五月初五便統稱為「端午節」。 戰國時中原地區視端午為惡月惡日,風俗通記載:「五月到官(任也),至免不遷(升官)。」甚至五月五日生子也視為不祥之兆,遂予棄養。直到南北朝時,荊楚歲時才記載:「荊楚人以五月五日互踢百草將艾結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民諺云:「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所以又有懸艾草、菖蒲、飲雄黃酒,便可避毒驅百病等習俗流傳至今。 迨至唐代,朝廷為了紀念屈原,下令全國需舉行龍舟競賽、吃粽子,也是現在端午節家家戶戶吃粽之始。事實上,端午粽子早在春秋時期已成為習俗,不過是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為「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為「筒粽」;東漢末年始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同菰葉包成四角形,煮熟成為鹹水粽子。嗣後,傳說是因屈原投汨羅江後,鄉人投角黍奉祀以示志節之意。因此,才演變成現代的「端午節」既要吃粽、又懸艾草菖蒲,及飲雄黃酒的習俗;除此之外,遇到端午節時還有懸鍾馗畫驅五毒之風俗習慣。
                                                                                                                                 中華道教新聞報 編著


Copyright ©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禁止複製不當引用 網頁設計 by 網動廣告科技